来源:新华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携手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
伙伴计划将结合地方城市农业特色和优势,挖掘优势产业资源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深入打造相关产业。依托地方数字农业的大数据,将农业生产主体与销售目的地直接连通,去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数字赋能,让广大乡村地区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新华网作为特约媒体,开启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的系列主题访谈。今天的访谈对象是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局长)冯彤。
新华网:首先请您介绍下“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以及广东农垦集团和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将要展开怎样的合作呢?
冯彤:“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是落实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相关会议强调,乡村特色产业要做到生产上适度规模、组织上适度竞争。实质上就是要让特色产业避免一拥而上、搞价格战,而是要有序发展、差异发展,让产业主体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提升产业效益。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就是要落实上面提到的“两个适度“。生产上适度规模背后,是数据的相对集聚;组织上适度竞争背后,是数据的有效运用。按照体量来说,目前农业数据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全国性、呈现发展大趋势的“大数据”,一类是地方性、呈现产业小气候的“小数据”。“小数据”集聚形成“大数据”,“大数据”引领投射“小数据”。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都要用好,不能让“大数据”淹没“小数据”的特色,也不能让“小数据”误导了“大数据”的方向。既要准确把握“大数据”的趋势性,又要发掘“小数据”的独特性,然后再来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成功几率就会提高很多。
我们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合作的这个项目,实际上就是“大数据”和“小数据”的有机结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掌握的是全国“大数据”,而伙伴计划选择的各个合作伙伴,掌握的是地方“小数据”。将两者融合起来规划产业的发展方向,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最后实现“两个适度”。这就是我们对“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的一个基本思考。
新华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东农垦集团。另外,“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将怎样助力合作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冯彤:广东农垦集团有三个业务板块,第一个是战略资源。首先是天然橡胶,我们的产量和利润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还有蔗糖产业,我们在国内有60万亩的甘蔗种植基地以及配套的糖厂,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并向非洲、拉美“走出去”。再有,我们的南药种植发展迅速,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南药产业基地。还有剑麻,我们有亚洲最大的剑麻种植基地。战略资源板块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销售渠道,以及相应生产模式的经验。
第二个业务板块,是绿色食品。我们有上市公司燕塘乳业,畜牧、粮油产业发展势头都很好,还是广东最大的菠萝产区。
第三个业务板块,是城乡服务。目前有两个亮点:一是团餐服务,我们服务广东几百家机关单位;二是双创平台,有一个国家级的农业双创基地,孵化了很多公司。我们还办了一所高职院校以及几十家医院等。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将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数据资源优势和广东农垦的产业资源优势,通过数字赋能产业,为合作伙伴的相关产业解决销售、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等问题,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喷涌而出。
新华网:在伙伴计划中,广东农垦集团是如何帮助合作城市来打通农业产业合作的产供销渠道链路的?
冯彤:目前,地方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销售,一个是产品质量,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是销售。如果一个企业要养一个团队去专门销售一种产品,而这个产品只能销售一个月,那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很难分摊巨大的销售成本。这就需要提升销售渠道的共享水平。我们有很多产业可以提供销售支持,这一个月可能销售这个产品,下个月销售另外的产品,团队就一直可以持续整年的运作,物流和人员成本也包括在里面,这样可以大大摊薄销售成本。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也可以提升相应产品的展示度。
其次是产品质量。我们本来是搞种植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种植技术,保证质量安全。当然,如果合作的周期更长,我们还可以切入育种育苗,从更深的层次改变产业。在原本的特色产业优势基础上,根据环境因素改变提升品种,提升种苗的质量,产业的不可替代性就会更强,性价比就会更高,未来发展空间就更大。
新华网:我们也想了解,未来我们在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的品牌化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冯彤:其实,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原料是分不开的。我们搞深加工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低品质原料拿去深加工,这样加工出来的产品,它的风味是不行的,而且成本也不低。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深加工的原料品种。高质量的加工产品,来源于高质量的加工品种。比如巴厘菠萝虽然种植范围广、容易滞销,但这个品种去皮难度高,并不适合搞深加工。相对而言,卡因类菠萝又大又好又容易去皮,加工后口感优于鲜食,就比较适合深加工。所以,我们希望把更适合的品种引入到加工领域,形成一个全链条、可持续加工体系。也就是说,只有先解决了品种问题,加工产品的质量才有均一性,才有性价比,才可以做品牌。
【责任编辑:李连章】
参与投稿